首页 秘境探踪 古今在线 考古发现

温州市区公园路发现北宋石条 949岁古物!

2019-08-16 22:16

摘要:市区公园路改造提升中又有重大发现!前天,在东南大厦前,一块刻有“宋熙宁三年庚戌六”字样的石条被发现。专家说,这块石条凿刻年代距今已有949年。 鹿城区历史街区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宋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东南大厦是温州千年佛刹“开元寺”

温州市区公园路发现北宋石条 949岁古物!

  市区公园路改造提升中又有重大发现!前天,在东南大厦前,一块刻有“宋熙宁三年庚戌六”字样的石条被发现。专家说,这块石条凿刻年代距今已有949年。

  鹿城区历史街区建设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宋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东南大厦是温州千年佛刹“开元寺”的旧址,曾有许多历史名人在此读书,如明嘉靖年间曾任内阁首辅、温州人熟悉的张阁老张璁以及明代官员王瓒等。石条的发现,对挖掘温州历史文化,打造历史街区有着重要意义。

  更新地下管网 意外发现“有字石条”

  前天,公园路改造提升工程现场,工人在更新地下管网时,发现了这块石条。

  “工人一发现,就马上告诉我了。”施工方负责人喻先生说,意识到可能是文物,工人们挖石条时格外小心。他则立刻向鹿城区历史街区建设服务中心反映,并安排人把石条运到安全的地方放置。

  昨天,记者看到了这块石条,用卷尺测量,其长约187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20厘米。在石条的一侧,有“宋熙宁三年庚戌六”这八个字。除这些字,还有另外一个不完整的字,看上去像“日”。

  鹿城区历史街区建设服务中心推测:香客所赠,用于开元寺复建

  鹿城区历史街区建设服务中心的相关负责人说,为弄清石条来历,大家翻阅了许多书籍。

  《弘治温州府志》显示,温州从东晋设郡开始,就已经有办府学。宋天禧三年(1019年),郡守叶温迁将府学的地址迁到九星宫故址(今府学巷附近)。宋治平二年(1065年)八月,温州曾发生火灾,烧毁了一万多处房屋,其中温州州学(州学是宋代官办教育的主体)在火灾中损毁。宋熙宁(熙宁共10年,即1068年至1077年)年初,郡守周延隽将学校迁到元封观故址,元祐五年(1090年)太守范峋复迁回于九星宫原址。

  明苏伯衡的《温州府开元教寺兴造记》记载,宋治平四年(1067年),开元寺毁于火灾。北宋苏颂的《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记载,开元寺于宋熙宁六年(1073年)重建完成。

  该负责人说,根据石条上所刻的时间和文字,他们猜测石条可能是重建开元寺时的建筑构件,且是香客捐赠的。

  之所以这样猜测,是因为《弘治温州府志》记载,当时温州州学不在公园路附近,因此排除石条是州学建筑构件。而根据《温州府开元教寺兴造记》和《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时间正好吻合。

  两位专家推测:是桥梁桥面,且很可能来自开元寺

  昨天上午,鹿城区历史街区建设服务中心的相关人员和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专家,对石条进行初步鉴定。

  “经过初步鉴定,石条的材质为花岗岩,有明确的时间刻录,可以确定是北宋年间的古物,具有研究价值。”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的一位专家这样说。

  昨天下午,该中心邀请温州博物馆原馆长金柏东以及温州石刻艺术博物馆馆长张金成等人,观石条鉴用途。

  在现场,两位专家一致表示,石条是北宋期间的建筑构件,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从所刻文字看,是竖着刻的,这跟之前温州发现的北宋期间的古桥梁的样式是一样的。

  从石条本身看,除一面有波浪纹,其他的面都不平整,从这里可以排除它是用于建房的可能。

  因此,两位专家认为,石条作为桥面的可能性很大,且刻字的这一面朝外,能让人看见。

  张金成说,这是一块不完整的石条,只有时间,没有落款。从石料看,没有一面是平整的,这跟北宋时期桥梁所用的石料很像。因此,他推测是桥面。

  金柏东说,石条是桥面的看法,他基本同意,不过具体情况还要进一步鉴定。

  他说,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的开元寺是一座香火极旺的寺庙。从这一点看,寺庙的结构可能也不会小,不排除寺庙内有一座桥梁的可能。“也就是说,不排除石条曾是千年佛刹‘开元寺’的一部分。”金柏东说。

  新闻+开元寺

  据北宋名相苏颂《温州开元寺重修大殿记》,东晋太宁二年(324),邑人李整舍习礼坊私宅建崇安寺,这是温州目前有史料记载的最早寺院,唐时改名“开元寺”,开创东瓯大地佛教先河。自南北朝到隋、唐温州陆续建起寺院近百座。

  开元寺在火灾风灾中几建几毁。1208年重建时,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写下《开元寺千佛阁记》,记载了重修后寺庙的规模。开元寺历史悠久,温州旧俗每年七月间,城乡均举行普利道场,即盂兰盆会,城内即以开元寺为盛。开元寺自东晋至明清朝1400多年,衰而复兴、久而不废,历代高僧辈出。

  唐代永嘉禅师(宿觉大师)曾在开元寺修行。他在温州创禅宗道场弘扬禅法,时成江浙一带禅学中心。

  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赵构避金南下温州,驻跸期间,曾把皇家太庙神位供于开元寺。

  太庙是古代皇帝的宗庙,里面安奉着其祖先的神位。为神位安全,宋高宗曾下诏:“温州太庙百步内居止遗火者,徒二年;致延烧奉安寺观,流三千里。”以法律来保护开元寺安全。

  开元寺里,明内阁大学士、温州人张璁和曾任明礼部侍郎的王瓒,未取得功名之前曾客居其中攻读。张璁在中进士前曾和好友项尚端一起在此修学,他还在寺院借宿的僧舍旁盖了个亭子,并环亭栽竹取名为“一竹亭”。张璁曾写下《与项尚端》一诗,其中就有“忆共开元寺,读书长闭门”之句。而温州人称王瓒“榜眼王”,也在开元寺芙蓉书院读过书。

  据传往年寺里的木芙蓉大都在九月开花,而那一年(明弘治八年,1495年),木芙蓉却“忽以五月中旬盛开,锦绮绚烂,霞彩鲜缛,多至数百朵,为秋发所未有”。芙蓉盛开,给王瓒带来吉祥预兆——当年秋天他中举了,第二年进士及第,为榜眼。王瓒在《芙蓉五月先花》里,写下“开元寺里木芙蓉,八月花开五月红”。

  明万历年间,知县刘三宅择开元寺旧址建起永嘉县城隍殿。在清代的地图上,因县城隍殿建于此地被命名为县城隍殿巷。城隍是神话中守卫城池的神,故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殿。清光绪《永嘉县志》载,温州城区的县城隍殿建于明万历癸未(1583);晚清时期重建,旧址在今公园路东南大厦一带。县城隍殿举行祭祀、演戏酬神等民间活动。《鹿城文史资料》载:庙前有月池,场地宽阔。

#p#分页标题#e#

  南戏台、北照壁,县城隍殿还曾是老温州文娱重要场所。清末民初温州尚武京剧曾居殿里,在此培养了一批名角。瑞安学者张棡在其日记中提及1922年农历三月廿八晚到县城隍殿看戏情形,他说当时观众极多,还有人被挤到了河里:“予适至河边,无从退避,不料一转瞬予身畔数人已被挤落河。”

  后城隍殿在历史风雨中逐渐颓废,但遗留的墙壁、台阶、栋梁、柱础、飞檐斗角等仍透着昔日古朴气息,直到1995年拆建为东南大厦,才彻底消失。在县城隍殿东边,如今的兴文里位置有一座“县城隍菜场”,也就是现在的兴文里农贸市场附近,部分老温州至今去这里买菜仍习惯性说“去县城隍菜场买肴配”。

  县城隍殿巷一名直到1934年才被改名为“中山东路”。而当时的五马街则被改称为“中山中路”,禅街为“中山西路”,以纪念革命领袖孙中山。因“中山”延伸出来的地名,除了中山旅社,还有中山桥、中山公园。后因中山公园,这里又被改称为公园路。“文革”中一度改称红卫东路,后恢复今名至今。

  据“温州三十六坊”微信公众号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