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秘境探踪 古今在线 考古发现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记四代接续奋斗的良渚考古人

2019-07-08 11:58

摘要:颌前骨头外侧长度、臼齿列长度、蝶骨长度……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宋姝正在对一堆动物骨骼进行辨识、测量、记录。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被认为是“冷门”,而宋姝研究动物考古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在国内,专门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学者很少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记四代接续奋斗的良渚考古人

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记四代接续奋斗的良渚考古人

  颌前骨头外侧长度、臼齿列长度、蝶骨长度……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宋姝正在对一堆动物骨骼进行辨识、测量、记录。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被认为是“冷门”,而宋姝研究动物考古更是“冷门”中的“冷门”,在国内,专门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学者很少。

  1990年出生的宋姝,本科读的是考古学,因为特别喜欢动物考古课程,研究生阶段毅然选择了动物考古方向。“能够从动物遗存的角度发现有关人类活动和当时人类社会的蛛丝马迹,是一件有趣的事儿。从动物研究的角度解决考古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如今,她已经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工作了3个年头。

   “良渚遗址中出土了40多种动物,猪头骨是出土频率最高的一种动物骨骼,还有圣水牛的头骨等,此外,在家猪和鹿身上还发现了屠宰、烧烤等痕迹,说明这些动物在当时已经登上了良渚人的食谱。”

  在研究植物考古的武欣眼里,植物考古是一门研究“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学问。小到一种元素,大到一粒种子或者果核,通过分析这些植物,可以摸索人类历史发展的脚步。

  如在良渚古城遗址中发现的五千多年前的炭化稻米可以推测,是古城的一个粮仓失火后留下来的。堆积的炭化稻米总量约2.6万斤。

   “这么多的稻米,一方面说明古城内粮食的存储量很大,另一方面,在城内一直没发现水稻田,而城外有水稻田的存在,说明当时已有了城乡分别。良渚先民生活在太湖流域,这里是水网密布的沼泽平原,气候温暖湿润,恣意生长的水稻自然成了他们的主要食物之一。”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良渚古城土壤微型形态研究、漆木器保护研究、石制品微痕研究、良渚炊器的使用痕及残留物分析、良渚古城文物的整体提前保护、木材鉴定与利用、草裹泥研究、桃的驯化研究等等,听起来生僻的研究,良渚考古人已经很好地应用在了工作中,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000多年前,一群勤劳智慧的良渚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良渚文化。5000多年后,良渚考古人让人们认识了祖先创造的伟大奇迹。

  1936年,西湖博物馆24岁的施昕更在棋盘坟附近发现了几片“黑色有光的陶片”,开启了他对良渚遗址的探索,之后对棋盘坟、横圩里、茅庵前、古京坟、荀山东麓以及长明桥钟家村等六处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大量石器、陶器等实物资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考古发掘中断。1939年施昕更因病英年早逝。

  20世纪80年代,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牟永抗、王明达发掘了反山遗址和瑶山遗址。这两个遗址的骄人发掘成果,用牟永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单就玉器而言,在数量、品种或纹饰均超过全国以往历次发掘所得之总和,是良渚玉器一次轰动性的大发现。”从那时开始,谈起5000多年文明再也绕不开良渚;1985年,从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的刘斌来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34年如一日,作着良渚遗址考古发掘研究工作。近10年来,刘斌和王宁远发掘了良渚古城城墙和水利系统,2007年,规模宏大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2015年良渚水利系统得到确认。

  良渚古城的研究方向除传统考古外,还包括了数字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地质考古、环境考古、文物保护等。同时还招聘勘探队伍,不间断地对遗址范围进行全覆盖式勘探和系统调查。

  “2007年之后,在良渚古城遗址系统的、持续的考古工作中,每年都持续300天以上,考古工作人员也从原先的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二十多人,包括10多名研究人员和10多名专业技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刘斌说,“年轻的80后90后们是第四代良渚考古人。”

  四代人的考古发掘研究证实,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了,良渚的发掘、研究、保护、传承并不会停止。

   “我们会继续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设立良渚国际考古研究中心,参考国内国际的成功经验,每年有计划地适度开放良渚古城的勘探、考古和研究、保护工作,也会与国际知名团队开展合作,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与良渚遗址地位相称的合作研究模式,进一步提升我国考古研究的国际化水平,并建立东西方文明比较研究平台。”刘斌介绍说,将重点围绕“水利系统与工程技术”“技术与文明”“资源与社会”“信仰与艺术”四方面展开全面研究。

  80多年,四代考古人,用孜孜以求的探索,一铲铲发掘出了地下埋藏的历史信息,一次次刷新了学术界对良渚文化的固有认知,一步步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了,良渚考古人喜悦的微笑中闪烁着泪花。

  他们说:“我们将向全世界讲述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良渚的故事。”(徐秀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