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秘境探踪 古今在线 考古发现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2019-07-06 17:45

摘要:5000多年,中华文明经历沧桑,始终一脉相承;5000多年,中华民族风雨兼程,依旧生生不息。 当地时间7月6日10时,在阿塞拜疆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我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迎来了“高

  5000多年,中华文明经历沧桑,始终一脉相承;5000多年,中华民族风雨兼程,依旧生生不息。

  当地时间7月6日10时,在阿塞拜疆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3届会议上,我国申报的“良渚古城遗址”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迎来了“高光”时刻。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八十余年考古研究 中华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现在了世界面前

  拍照、测量、记录……一边是现在考古人考古发掘的场景,伐木、搬运、修城……一边是古代先民的劳作情景。

  良渚博物院“良渚文化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展的场景复原把我们拉回了80多年前。1936年初冬,杭州良渚,施昕更的考古发掘,首次掀开了良渚遗址的一角。

  渚,意即水中小块陆地。良渚遗址位于杭州市郊西北部,水网分割着田野,其间矗立着座座土丘。世居此地的百姓将它们以“山”命名,似乎口气略大。而在考古学家的眼里,这些土丘确实称得上中国史前文化的奇峰。

  “从宫城到王城,从外郭城再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从偶然的发现到国内外学者的聚焦,它一次次刷新了对良渚、对中华文明的认知。” 一心扑在良渚考古上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回顾道。

  ——1956年,中国现代考古学奠基人之一的夏鼐命名了“良渚文化”。

  ——20世纪80至90年代,一批高等级墓地和人工堆筑的大型宫殿基址被发现,极大地提升了良渚文化的地位。

  ——2007年,总面积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重现人间。证实良渚古城由内而外具有宫城、内城、外郭的完整结构。

  ——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被发现。这一中国最早水利工程,证实良渚古城具有完整都城结构,是同时期世界上功能系统保存最完整的都城之一。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良渚古城城址

  在苏秉琦眼中,“良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是个熠熠发光的社会实体”;在张忠培眼中,良渚古城在国内独一无二,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华第一城”;在严文明眼中,“良渚古城,文明圣地”、“华夏文明五千年,伟哉良渚!”;在科林•伦福儒眼中,“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历经80多年,中国考古学以它惯常的实物证据的发现和研究,将中华早期文明一幕幕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伟大见证。

  博物馆里,一件重约6.5公斤、外方内圆、刻有神人兽面“神徽”的玉琮引人注目,称为“玉琮王”。

  “玉琮王”1986年出土于良渚古城内城西北部的反山墓地中等级最高的12号墓。“值得注意的是反山12号墓还出土了象征王权的‘玉钺王’,2件最高等级玉器出于同一个墓穴,说明一个人同时掌握这两大权利。”刘斌说。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反山墓地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玉琮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玉琮上神人兽面纹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玉钺

  反山墓地出土了包括玉器、石器、陶器、象牙、镶玉漆器等珍贵文物1200余件(组),其中玉器占90%以上,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制作之精良,是迄今所见等级最高的良渚文化墓地,被称为“反山王陵”。

   “而在长江下游地区,从良渚文化的多个遗址出土的多件玉器、象牙器、漆器甚至陶器上,我们都看到了相同的‘神徽’,这就意味着先民有高度一致的信仰崇拜。”刘斌解释道。

  夕阳洒在良渚古城遗址的莫角山宫殿区上。沙土广场、房屋地基、石头台基等遗存仿佛被唤醒。

  “在莫角山东坡发现了1.3万公斤的炭化稻谷堆积,见证了良渚古国的农业支撑。城内只有贵族和手工业者,这就意味着良渚古国有权向周边征集充足的物资。”顺着刘斌指示的莫角山东坡望去,当时城内熙攘的景象浮现在眼前。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碳化稻谷

  细雨中,老虎岭水坝诉说着古老水利系统的故事。

  谷口高坝在古城西北方向,是由1条长堤和11条短坝组成了规模巨大的水利系统。

  “其中,老虎岭水坝的剖面显示,先民用芦荻、茅草包裹泥土制成‘泥包’筑在坝体关键部位,以增加抗拉强度。”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良渚水利系统项目负责人王宁远告诉记者。

  在石坞遗址,静静流淌的湖水中古老的水坝仍然矗立着,发挥着作用。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老虎岭水坝剖面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石坞遗址

   “80余年的良渚考古研究证实,良渚古城作为良渚文化的权力与信仰中心,以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等级差异悬殊的墓地、以及以具有信仰与制度象征的系列玉器为主的出土物,揭示了在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早期国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

  保护好中华文明的根脉

  地下五光十色、地上一片黄土,遗址保护是世界性难题。

  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却有“三大难”。

#p#分页标题#e#

  良渚古城遗址作为远古遗留至今的土遗址,对外部环境较为敏感,保护难度大;良渚古城遗址点多面广,保护难度大;遗址地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遗址保护影响范围近100平方公里,而考古发掘依然不断有新发现,处理好经济发展和遗产保护的关系难度大。

  “其实,从考古发掘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同步考虑了保护工作。”王宁远说。

  走进老虎岭水坝保护监测点,惊叹于古人的水利系统建造智慧的同时,我们对遗址的保护也不由得赞叹。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老虎岭水坝

   “我们在坝体顶部铺设防渗膜,防止雨水渗透对坝体的破坏,修建排水沟疏导降水;在坝体表面种植白花三叶草,既减少雨水冲刷对遗址土体的破坏,又对遗址本体起到标识展示的作用。此外在考古剖面处建设保护棚,以减轻自然因素对遗址暴露断面的破坏。”王宁远向记者详细介绍道,“我们还对老虎岭的对本体保存状况及渗水、冲沟、土体流失等病害因素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叠加同时空影响因素的监测数据,分析病害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病害发育机理,为后续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在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的监测大厅,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正实时的对遗址进行动态监测。

  “平台包括基础数据管理系统、监测数据采集系统、监测数据审核系统、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数据服务与管理系统、监测业务管理系统、监测工作监管系统、监测数据分析评估系统、动态监测预警系统等,实现了全方位、科学化、规范化监测。” 杭州良渚遗址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郭青岭强调,自然环境、本体病害、日常巡查和遗址内旅游游客承载量等也都在监测范围内。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良渚古城遗址遗产监测预警系统平台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自然环境监测

  为加强良渚古城遗址监测管理工作,及时掌握遗产保存情况及各种影响因素,监测管理中心把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区和缓冲区划分为9个巡查区域,进行人工巡查。

  郭青岭介绍,人工巡查按照网格化管理模式,实行区域负责制,每个巡查区域指定专人负责;巡查内容主要包括遗产要素单体特征、本体病害变化情况、审批后建设项目监管、景观天际线定期观测、考古发掘现场记录及保护工程进展跟踪等;遗产区3天巡查1次,缓冲区1周巡查1次,并要作好巡查记录。巡查人员发现问题会立即上报,同时按照预警流程发布报警。

  “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国家文物局要求严格按照规划、实施、监管、评估和反馈的循环机制来实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道,良渚古城遗址遗产完整性、游客数量激增应对、缓冲区范围扩大、法律保护、遗产保护、风险管理和灾害预防等工作要做细做实。

  随着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遗产价值认知的不断深化,逐步提升、日渐完善,良渚遗址保护管理不断探索出了新路子。

  “早在1987年,当时的余杭县为保护良渚遗址,设立了良渚文化遗址管理所,这是良渚遗址最早的专门保护管理机构。” 杭州市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说,2001年成立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杭州市的派出机构委托余杭区管理,这种大遗址保护管理的“特区”模式,是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国家文物局除了资金方面的支持外,在保护规划、遗产展示、申遗等技术指导和专家咨询方面也给予全力支持。

  2002年针对良渚遗址保护的地方条例《杭州市良渚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建立完善《良渚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5)》《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方案》《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规划(2013—2025)》等保护管理规划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以来,余杭区通过文物保护考核的方法,对保护范围内村、社区的集体经济进行补偿奖励。“补偿奖励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事业改善,让群众共享遗产保护管理的成果,鼓励群众支持遗产保护的热情。” 张振丰说,实施农户外迁鼓励政策,按照“群众自愿、政府引导、规划调控”的方式,通过“外迁安置+货币补偿”的方式,鼓励外迁区域内的农户逐步有序地向外搬迁。

  2013年以来,余杭区实行“城市发展反哺遗产保护机制”,将良渚遗址区外城市开发所得的部分财政收入,用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等。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良渚志愿服务宣传

  余杭区还成立了“良渚遗址守望者”队伍、业余文物保护通讯员队伍,他们用最朴素的热情支持遗产保护。

  秉承“保护为了人民、保护依靠人民、保护成效由人民检验、保护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保护好良渚遗址、传承好中华文明,已经成为全体新老余杭人的共同自觉。

  “保护传承利用的成果,也给遗产地群众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改善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推动了遗产地周边新型城镇建设,更加激发了市民群众的保护热情、保护动能,更加厚植了良渚遗址保护的群众基础。” 张振丰说。

  让良渚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青山叠翠,云影交错。沿着山间小路顺势而上,登上山顶,豁然发现,脚下的是瑶山遗址。

  瑶山遗址位于良渚古城城外东北约5公里的一处山丘顶部,是由祭坛和13座高等级墓葬组成的复合遗址,属于良渚文化早期,是良渚古城遗址重要组成部分。

  “瑶山遗址发掘后,采用了仿GRC的模拟工艺的保护和展示的方式,通过模拟展示考古发掘情景,符合‘最小干预’‘真实性’与‘可识别’等遗址保护与展示方式。通过回填土夯实、钢筋混凝土基层浇筑、GRC面层施工等步骤,瑶山遗址最终形成今天的样貌。”王宁远指着脚下的标识说。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瑶山遗址

  瑶山遗址完整保存了与祭坛建造直接关联的自然地形要素瑶山、馒头山、东山,周边山丘上的植物品种与良渚时期多有类似,如被良渚人用以古城建设的麻栎树,是展示良渚时期历史环境特征的重要场所。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园内草木葱葱,荷花池中盛开,偶见几只白鹭在水中游走……

#p#分页标题#e#

  自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建设以来,园内的一片片绿洲逐步形成,良渚古城的河道、湿地、林相等自然风貌得到恢复,莫角山宫殿区、反山王陵墓地等遗址一一展示呈现……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世界由此重新认识一个远古的中国——写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之际

良渚博物院

   “通过城址区、良渚博物院、分等级墓地(瑶山)、外围水利系统及其整体格局、历史环境的综合展示,以及布局在各展示区内的多处游客服务中心的配套服务,使得良渚遗址阐释展示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蒋卫东说。

  良渚既是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考古圣地,也是展示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传播圣地。

  2007年起,良渚文化进入全国中学统编教科书;良渚文化地方教材也在余杭区2万多中小学学生中推广;良渚遗址周边的群众自愿加入良渚博物院志愿者服务社……良渚文化已立体化、多元化的价值传播体系逐步形成。

  “遗产保护不仅为了5000多年的过去,更是为了未来。我们的初心不会变。”宋新潮说。(徐秀丽)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