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点亮文化阵地 挖掘历史文化
摘要:“虽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天下;与天地自然相亲近,却有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近日,永康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组织委员开展书院文化专题视察活动,一场有关保护古代书院、挖掘书院文化的活动正在“点亮”。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
“虽处江湖之远,却心忧天下;与天地自然相亲近,却有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近日,永康市政协教文卫体与文史委组织委员开展书院文化专题视察活动,一场有关保护古代书院、挖掘书院文化的活动正在“点亮”。 我国古代书院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历经千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清之际为永康市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文献中有记载的书院有20多处。后来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这些书院大多已废弃,目前保存完整或有遗存的仅方岩五峰书院、东莱书院、龙山龙窟书院、芝英紫霄观书院等,其中,以五峰书院最具代表性。它位于永康市方岩镇橙麓村寿山坑,含五峰书院、丽泽祠、学易斋、重楼等建筑,是南宋永康学派发祥地,明代王阳明倡道处所。 五峰书院丽泽祠陈列着中国文化与书院的展览,实物做得很考究,文字说明写得很简洁,显然是内行所为。其内的丹霞山庄,是一群依山而筑的园林式建筑。“其服甚野,其貌甚古。倚天而号,提剑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与人而多忤。叹朱紫之未服,谩丹青而貌取。远观之一似陈亮,近视之一似同甫。未论似与不似,且说当今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这是陈亮生前写的自赞,字里行间透露着一派自得之意。 “书院作为古时学者学习、交流的文化场所,是文化传播、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永康市政协委员任飞进说,古时,五峰书院日趋兴盛,更有五峰讲学,四方学者云集于此,是古时传播文化、思想碰撞的文化场所。 五峰讲学,在南宋曾盛极一时。风云际会,朱晦庵、昌东莱、陈龙川等一代巨儒,都曾会聚其间。洞中筑有讲台,至今岩上留有“兜率台”三擘窠大字,传为朱熹亲题手迹。宋庆元四年(1198年),朱熹在此完成《大学章句集注》。从此五峰书院日趋兴盛,四方学者慕名前来探究会讲之道,文风鼎盛。明正德年间,应典、程文德、李朱溪、程梓、卢可久等在此共倡王阳明“良知良能”之学,应曲建丽泽祠祀朱熹、吕祖谦、陈亮等。每年秋季,四方学者云集,读书讲学乐在其中。 “加强书院与文化礼堂之间的联系,挖掘书院文化,有效地传承、弘扬。”永康市政协委员应胜男说,书院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如何更好地在工业发展的同时好好地挖掘、保护、传承,是一个需要探讨的课题。 当天的走访发现,不少书院地理位置偏僻,在保护和弘扬书院文化上,存在遗存缺乏保护、文化尚待挖掘、效用发挥不足等问题。同样是文化传播地,文化礼堂可以和书院有效融合,发挥两者的优势,互相促进,互相联系,让书院成为宣传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的一个重要阵地。 永康市政协副主席胡潍伟表示,书院文化是古代学术与教育的重要遗产,要进一步开展保护工作,投入必要的资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修缮、复原、重建,恢复其历史原貌;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书院和书院文化;进一步加强有效利用,在修缮完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其作用和功能;进一步强化融合发展,与国学教育、旅游业等有机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互利共赢,持续发展。 五峰书院简介 位于永康市方岩镇橙麓村南寿山坑。建于固厚峰下的天然大石洞中,周围有鸡鸣、覆釜等五峰环抱。南宋时,朱熹、吕祖谦、陈亮等在此著书讲学。明正德年间,应曲建丽泽祠,与程文德等在此研讨王阳明“良知良能”之学。明嘉靖年间,婺郡太守姚文火召命永康县令洪垣、甘翔鹏建五峰书院。学者周佑德续筑学易斋于祠。从此五峰书院日趋兴旺,四方学者云集,文风鼎盛。 五峰书院因方岩寿山有固厚、瀑布、桃花、覆釜、鸡鸣五峰而得名。其地形如城廓,四周岩壁平地拔起,岩根部位突然后缩,生成许多石洞,五峰书院就在固厚峰脚天然的大石洞中,为典型的岩洞建筑,巧妙地把天然洞穴与建筑相结合,形成洞即为屋的建筑特色。天然岩洞为书院讲学之处,风雨莫及,冬暖夏凉。 书院四周岩壑雄伟,峥嵘奇突。望向东边,有奔腾的瀑流自百米高的悬崖上飞泻而下,如喷珠溅玉;西面,有壮观的龙湫飞瀑破壁而出,如飞彩流霞。书院前的天声亭下是弯曲的山溪,流水潺潺,清澈似镜。远近的香樟古柏,云杉竹林,浓阴密布,清幽宁静。(本文图片由方岩镇政府提供)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