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工作 我们乐在其中”——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杭州市园林文物局
摘要:9月的杭州暑热未退,在游人如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湖边,记者采访了杭州文物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大优势 打牢文物工作基础 在提到7月份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时,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翁文杰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耀,
9月的杭州暑热未退,在游人如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西湖边,记者采访了杭州文物工作的相关人员。 三大优势 打牢文物工作基础 在提到7月份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获得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时,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局长翁文杰说,“这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种荣耀,也增强了我们做好文物工作的底气。”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副局长卓军开门见山地说,“杭州的文物工作有三个优势,一是体制优势,二是资源优势,三是经济优势。” 卓军介绍,“体制优势是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运河综合保护管委会是三个牌子,但属于同一个机构、统一管理的体制,不但有自己的街道办事处,还有交警消防大队、公安分局等,整合起来的力量方便管理,从执法角度讲也更便捷,这种统一的管理体制在全国文物部门中杭州是唯一一家。”卓军说,“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西湖景区里有大量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保点,除了文保员的日常巡查,我们还可以让园林部门的管理人员、消防大队的管理人员在巡逻的时候把文物保护的日常巡查工作做了。” 资源优势上,杭州作为七大古都之一,文物古迹众多,2011年、2014年,西湖文化景观和大运河相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杭州成为国内少有的“双世遗”城市。经济优势上,从2004年开始,杭州市设立了1.3亿元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2009年起,市财政资金还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2010年至2012年,整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经费增加到1.9亿元,2013年至2018年年均达到1亿元以上。此外,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南宋皇城大遗址综合保护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危旧房改善工程等其他专项经费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也得到了有力保障,这也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杭州文物工作即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杭州文物工作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文物保护和城市化建设始终是一对矛盾体,这是全国文物保护面临的通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文物处处长陈军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领导的重视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社会公众对文物工作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工作参与经济社会的融入度不断提升,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这几年杭州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地铁建设、城中村改造、地下管廊建设等不可避免地会与地下地上文物保护产生矛盾。” 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上,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一直在积极探索新方法。陈军告诉记者,“在浙江省考古前置的基础上,杭州市在2006年以后每年都会出台相关文物工作意见,明确考古前置的若干问题,规定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占地五万平方米的建设项目,在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由文物部门组织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和勘探。近年来,六大主城区文物部门一直在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推进地下文物考古前置工作。近期,余杭、萧山也出台了考古前置政策,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与基本建设之间的矛盾。” 陈军向记者透露,“除了考古前置,杭州文物工作即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已经核发了考核许可证,很快可以实施。” 九年投入9.9亿元 修缮农村历史建筑乐在其中 在杭州博物馆里,记者参观了正在展出的“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九年成果展”。可以看到,修缮后的农村历史建筑有些被开辟为农村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专题陈列馆等公益性活动场所,有些被改造成特色民宿、农家乐、特色餐饮、商铺等,发展农村旅游经济。 翁文杰告诉记者,“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杭州市共登录有2万余处文物点,其中11134余处为农村历史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比重。但这些农村历史建筑由于地处偏远、分布分散、未纳入文保单位等原因未能开展系统修缮。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这些珍贵的历史建筑面临逐步坍塌、消亡。” “2009年,杭州文物部门启动了农村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九年来共投入9.9亿元,有近2000处农村历史建筑得到修缮,一大批乡土遗产得到了抢救性保护,接下来还有5000多处建筑需要修缮。”翁文杰说。 “成果展在杭州博物馆设主展区,在余杭、萧山、富阳、临安、桐庐、建德、淳安七县区以及市民中心同步开设分展区,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农村历史建筑的保护成果,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翁文杰说,“大家文物保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在这九年中,有大量人群参与,不仅有文博系统的工作人员,还有高校教授、学生、普通市民、名人后代、海外华人等社会公众。其中两位退休老人让人印象深刻。”张炳林就是其中的一位。退休前张炳林是一家企业董事长,退休后一心扑到了对东明寺的研究中。通过不断研究和佐证,东明寺遗址的轮廓逐渐明晰起来,现在东明寺遗址正在恢复重修。在问到为什么执着地参与文物保护时,张炳林大笑着告诉记者:“杭州的老百姓对家乡的历史文化都非常热爱,我也是热爱并且乐在其中,重修东明寺的钱不够了我就自己添点,能把东明寺修起来我非常开心。” 另一位老人许重岗和孙炳林不同,在退休前他就是桐庐县文管会的会长,是一位老文物人。许重岗看起来乐观爱笑,“虽然退休了,但现在身体好,能在退休后继续做这些事情我很高兴,也很开心。” 双面激励吸引青少年进博物馆 青少年第二课堂是杭州文物工作的亮点之一。卓军介绍,“杭州的青少年第二课堂有自己的特色,属于政府主动介入,双面激励,成效显著。每年有180多万人次中小学生参加‘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已成立第二课堂基地109个。杭州各博物馆依托自身资源,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抓好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建设,自2008年推出以来,历年来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总计达1500万人次。今年杭州又创新性推出校本课程编制,这将为下一步博物馆与学校课程体系无缝对接提供新的依托。” 杭州市青少年第二课堂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财政出资购买青少年第二课堂合同券,由教育部门根据情况分发给每个中小学的学生。作为一项任务,学生拿着券走进博物馆参观,写心得体会,且每到一个博物馆都要盖章,拿回去交给学校,学校再交回教育部门,才算是完成了任务。重要的是,第二课堂的实施情况也纳入到了学校的考核之中。”卓军讲到青少年第二课堂如数家珍般向记者道来,“其次,激励博物馆吸引学生。博物馆每接待一名学生,拿到一张券的副券,相同的券拿到的越多,补贴的钱越多。补贴的钱,博物馆可以灵活运用,可以作为博物馆财政资金之外的零花钱,不但激励了博物馆想办法提高展览质量,吸引更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有些博物馆还会挖空心思上门办展,走进学校推广自己的博物馆,展览质量的提升也会提高学生参观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可谓一举两得。” #p#分页标题#e#除此之外,杭州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有特点的活动,经过多年的坚持有些已成为杭州的品牌活动,“比如品牌影响力比较大的是南宋官窑博物馆的陶艺大赛,已举办到第十届,刚开始参加的人数并不多,现在越做越好,不但市里的学生参与,农村地区的学生也积极参与,覆盖面非常广,参与度也很高,现在已经成为杭州的品牌活动之一。” 陈军告诉记者,“这些活动是第二课堂的延伸,意在将杭州的文物工作串联起来,也激励更多学生主动走进博物馆,了解杭州的历史文化。” 星级讲解员大赛讲“活”杭州历史 在杭州众多的亮点工作中,杭州市推出的年度星级讲解员大赛尤其让人耳目一新。 颜珏是杭州博物馆的一位年轻讲解员,已参加过四届杭州星级讲解员大赛,在数百名参赛者中,颜珏连续四次获得四星讲解员,“对我来讲,参加大赛可以促使我更好地去学习文物方面的知识,更好地提升自己,”颜珏说,“但也很有压力,如果有些杭州的文物知识不了解,临时准备很难讲解出来。” 颜珏坦言,“参加大赛不能靠运气,而是要看实力,所以在平时做讲解时我也会有意地积累文物知识,在闲余时间看文学史书以及考古书籍等充实自己。因为每次遇到的讲解对象不同,讲解的方式肯定不一样,所以平时我也会多琢磨讲解的方式,全面提升自己。” “讲解员大赛的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促使他们去了解杭州本地的乡土文化,宣传杭州的历史文化,我们也非常支持讲解员参赛。”杭州博物馆副馆长余洪峰告诉记者。 星级讲解员大赛2009年推出,已连续举办十届,讲解员大赛采用先笔试后抽题做讲解的初赛和复赛形式,全市工作满一年的讲解员都可参与比赛。陈军介绍,“以前是参赛讲解员根据喜好选择比赛讲解的内容,现在会围绕每年的重点工作确定一个主题,让讲解员有机会去学习去熟知杭州每处文保点的历史故事,让杭州的文物工作串联起来。比如今年杭州的‘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九年成果展’活动,该活动组织200余名专业讲解员为68处农村历史建筑撰写讲解词,录制配套音频和视频。为此,今年的讲解员大赛围绕农村历史建筑展开了比赛。目前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正在开展‘南宋记忆’活动,下一届的比赛也将围绕‘南宋记忆’展开。” “每年主题的更换增加了大赛的难度,但每年参赛的讲解员依然热度不减,这与我们的星级讲解员评比考核制度分不开。每年参加大赛的选手会根据最终成绩分为五星、四星、三星、二星,根据星级每月奖励不同份额的奖金,五星讲解员每月的奖励达3000元。”陈军笑着说,“评星级对讲解员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如果一个讲解员今年是五星,明年他也不愿意掉到四星或者三星,肯定会更努力地参加比赛,这也保证了大赛的质量越来越高,能够培养一批优秀讲解员。”(李瑞)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