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国首件文物戈出土 专家:破解曾随之谜尚需时日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8日讯 今年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报告称,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铜器戈。专家称,这是汉东之地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也是目前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出土随国铜器,对破解困扰考古界30多年的曾随之谜有重大价值。 ▲ 出土的青铜
国家旅游地理2月28日讯 今年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报告称,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出土了一件青铜器——戈。专家称,“这是汉东之地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也是目前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出土随国铜器”,对破解困扰考古界30多年的“曾随之谜”有重大价值。
这件戈从何而来?它为何引发各界关注?何谓“曾随之谜”?它能否破解这个历史谜团?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博考古专家,还原考古现场、细解文物详情。
【还原现场】
险遭盗墓贼洗掠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是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考古挖掘的领队,他还原了当时的挖掘经过。
2009年6月,省考古所接到举报,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的地下有编钟等文物。经考古人员现场严密勘探和小面积挖掘,初步确定此为春秋晚期至东汉年间墓群。去年6月,省考古所启动发掘工作,陆续发掘65座墓葬。
黄凤春介绍,墓群发掘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半数以上。在21号墓出土文物中,“这把戈和一些刻有‘曾’字的青铜器,摆放在一起,安静地躺在礼器穴里,显得尤其打眼”。
这把戈长21厘米、宽10厘米,略有残破,表面有清晰的九字铭文,铭文为“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黄凤春告诉记者,这把戈能重见天日,相当不易,墓群中的部分大型墓葬宝物曾遭盗墓贼洗掠,21号墓位于墓群中部,规模中等,不太显眼,才得以幸免,保存完好。
【文物鉴定】
主人是随国“国防部长”
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是一种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往往包含有重要的历史信息。黄凤春介绍,“随”字在此应作为国名来理解,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古国,其中心区域位于汉东地区的今随州市;“大司马”是古代掌握兵权的官员;“献有”是人名;戈是此人的兵器。
这把戈的主人是个什么人,墓中为何出土有戈?黄凤春认为,“戈”在中国古代男性墓葬中很常见,湖北包山墓葬等均曾有出土,墓葬主人都曾征战沙场,死后将其生前使用过的戈放于墓中陪葬,以表明其身份和性别。
经推算,文峰塔21号墓的年代比曾侯乙墓大约晚100年左右,因此这把戈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主人应是戈铭文上所记载的“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专家之争】
破解“曾随之谜”为时尚早
在黄凤春提供的考古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首次出土随国铜器,纠正了古随国辖境内不出随国铜器的误解,对探讨‘曾随之谜’有重大学术价值”。
何谓“曾随之谜”?黄凤春解释,“曾随之谜”即“曾国随国之谜”。史料记载,随国是春秋早期汉东第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辖境内出土的多是曾国铭文铜器,而非随国铭文铜器。由此引发学术界争论——曾、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这个谜团持续30多年,一直未解。这把戈的出土,无疑让这项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持不同意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环认为,仅凭这把戈,仍然无法搞清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他认为,在获得更多历史信息之前,破解之说无从谈起。
据悉,目前考古人员已将21号墓的完整棺木从考古现场转移到文博单位用于整理研究。
揭秘>>>
加剧“曾随”争议
黄凤春告诉记者, “曾随之谜”由来已久,但在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曾侯乙墓后,这种争论更为激烈。
据黄凤春介绍,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也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青铜器。对此,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曾国即随国,理由是它们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以“随枣走廊”东南端即今随州、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所在地,因此“曾”即是“随”。此外,古籍中一国两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
但不少人认为“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
黄凤春称,曾侯乙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大量有铭文青铜器,铭文全被打上了“曾”的印记,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曾国究竟在哪里?由于曾侯乙墓震惊世界,“曾随之谜”争论由此更为激烈。后来,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在其撰写的《曾国之谜》中,首倡“曾随合一”说,该学说在如今学术界占主导地位。
延伸阅读>>>
除了这把戈,文峰塔墓葬创下多个第一
黄凤春介绍,随州文峰塔墓葬是我省考古界继曾侯乙墓、叶家山墓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本次发掘所获遗物众多,除了这把珍贵的青铜戈,它还创下了多个第一。
他透露,文峰塔墓葬首次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出土了百余件带有“曾”字铜器的铭文;首次在随州地界内发掘了曾国车马坑,已清理的3座车马坑为2马驾和4马驾;首次在随州乃至我省发现“亚”字形墓葬,南北长16.6米、东西宽15.6米,在其南面带有一条长方形的阶梯墓道,其东西北三面还各有一个2米×2米的方形附坑,这一墓葬形制为过去所不见。
▲ 出土的青铜戈,表面有清晰的九字铭文: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
这件戈从何而来?它为何引发各界关注?何谓“曾随之谜”?它能否破解这个历史谜团?记者近日采访了省博考古专家,还原考古现场、细解文物详情。
【还原现场】
险遭盗墓贼洗掠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是湖北随州文峰塔墓地考古挖掘的领队,他还原了当时的挖掘经过。
2009年6月,省考古所接到举报,称位于随州市文峰塔社区居委会二组的地下有编钟等文物。经考古人员现场严密勘探和小面积挖掘,初步确定此为春秋晚期至东汉年间墓群。去年6月,省考古所启动发掘工作,陆续发掘65座墓葬。
黄凤春介绍,墓群发掘出土了青铜、陶、玉等各类文物1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半数以上。在21号墓出土文物中,“这把戈和一些刻有‘曾’字的青铜器,摆放在一起,安静地躺在礼器穴里,显得尤其打眼”。
这把戈长21厘米、宽10厘米,略有残破,表面有清晰的九字铭文,铭文为“随大司马献有之行戈”。黄凤春告诉记者,这把戈能重见天日,相当不易,墓群中的部分大型墓葬宝物曾遭盗墓贼洗掠,21号墓位于墓群中部,规模中等,不太显眼,才得以幸免,保存完好。
【文物鉴定】
主人是随国“国防部长”
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是一种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往往包含有重要的历史信息。黄凤春介绍,“随”字在此应作为国名来理解,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古国,其中心区域位于汉东地区的今随州市;“大司马”是古代掌握兵权的官员;“献有”是人名;戈是此人的兵器。
这把戈的主人是个什么人,墓中为何出土有戈?黄凤春认为,“戈”在中国古代男性墓葬中很常见,湖北包山墓葬等均曾有出土,墓葬主人都曾征战沙场,死后将其生前使用过的戈放于墓中陪葬,以表明其身份和性别。
经推算,文峰塔21号墓的年代比曾侯乙墓大约晚100年左右,因此这把戈距今至少已有2500多年,主人应是戈铭文上所记载的“大司马”,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
【专家之争】
破解“曾随之谜”为时尚早
在黄凤春提供的考古报告中,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首次出土随国铜器,纠正了古随国辖境内不出随国铜器的误解,对探讨‘曾随之谜’有重大学术价值”。
何谓“曾随之谜”?黄凤春解释,“曾随之谜”即“曾国随国之谜”。史料记载,随国是春秋早期汉东第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辖境内出土的多是曾国铭文铜器,而非随国铭文铜器。由此引发学术界争论——曾、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这个谜团持续30多年,一直未解。这把戈的出土,无疑让这项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不过,也有历史学家持不同意见。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罗运环认为,仅凭这把戈,仍然无法搞清曾、随到底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家。他认为,在获得更多历史信息之前,破解之说无从谈起。
据悉,目前考古人员已将21号墓的完整棺木从考古现场转移到文博单位用于整理研究。
揭秘>>>
加剧“曾随”争议
黄凤春告诉记者, “曾随之谜”由来已久,但在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曾侯乙墓后,这种争论更为激烈。
据黄凤春介绍,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的青铜器见于著录。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也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青铜器。对此,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曾国即随国,理由是它们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以“随枣走廊”东南端即今随州、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所在地,因此“曾”即是“随”。此外,古籍中一国两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是。
但不少人认为“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
黄凤春称,曾侯乙墓出土了包括曾侯乙编钟在内的大量有铭文青铜器,铭文全被打上了“曾”的印记,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存在一曾国,确无疑义。那么,曾国究竟在哪里?由于曾侯乙墓震惊世界,“曾随之谜”争论由此更为激烈。后来,著名历史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先生在其撰写的《曾国之谜》中,首倡“曾随合一”说,该学说在如今学术界占主导地位。
延伸阅读>>>
除了这把戈,文峰塔墓葬创下多个第一
黄凤春介绍,随州文峰塔墓葬是我省考古界继曾侯乙墓、叶家山墓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本次发掘所获遗物众多,除了这把珍贵的青铜戈,它还创下了多个第一。
他透露,文峰塔墓葬首次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的曾国墓葬,出土了百余件带有“曾”字铜器的铭文;首次在随州地界内发掘了曾国车马坑,已清理的3座车马坑为2马驾和4马驾;首次在随州乃至我省发现“亚”字形墓葬,南北长16.6米、东西宽15.6米,在其南面带有一条长方形的阶梯墓道,其东西北三面还各有一个2米×2米的方形附坑,这一墓葬形制为过去所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