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秘境探踪 古今在线 古墓丽影

德安南宋周氏墓 掀开九江古代文明的面纱

2013-02-26 09:06

摘要:国家旅游地理2月25日讯 1988年9月,德安南宋周氏的大红楠木棺打开后,所有的专家学者惊呆了。在一幅彩绘星宿图下面,一位身缚素罗的女子静静地躺了700多年!在这位名门之秀的身下,竟然隐藏着一个令世人叹绝的秘密!如今迷雾未散,一个个难解之谜却又接踵而来

  国家旅游地理2月25日讯  1988年9月,德安南宋周氏的大红楠木棺打开后,所有的专家学者惊呆了。在一幅彩绘星宿图下面,一位身缚素罗的女子静静地躺了700多年!在这位名门之秀的身下,竟然隐藏着一个令世人叹绝的秘密!如今迷雾未散,一个个难解之谜却又接踵而来……
 

  意外发现的朱漆大棺
 

  在义峰山坡上的德安县博物馆内,退休的老馆长周迪人说,1988年的10月1日,当他开完会火速赶回了德安投入到这个当年被列入全国十大重点考古项目的发掘工作时,德安南宋周氏墓内的朱漆大木棺已经运到县博物馆两天了。
 

  1988年9月28日,德安县义峰羽绒厂在县郊桃源山建造水塔时,一座完整的砖石古墓再见天日。桃源山是位于宝塔乡杨桥村向阳山的一座小山,这里在唐宋以后一直被堪舆家视为营坟置葬的风水宝地。周迪人说,万幸的是,当时水塔的四根柱子恰巧打在墓的四角,墓被发现后,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立刻到达现场。在青石板搭成的石椁中,一具厚重的朱漆楠木大棺赫然眼前。
 

  这具朱漆大木棺内躺着的到底是何人呢?周迪人说,在木棺之上,合压着两块青石志盖和志铭,这便是解开墓主身份的钥匙。当工作人员揭开合着的志盖,看到上面阴刻楷书“有宋安人周氏之墓”时,更是激动不已。再看志石,上刻着8行153个字说出了棺内躺着的是武宁人周氏、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吴畴的妻子。
 

  “安人”,是宋徽宗时对妇女的封号。
 

  周迪人说,由于楠木大棺实在太沉,就是用了铁葫芦都难以移出石椁,最后,动用了吊车后才解决了这一难题。在棺椁之间,填着30厘米的石灰,这是否说明在南宋时期,石灰的烧制在江西已经相当普及了?
 

  罕见的彩绘星宿图
 

  南宋周氏墓的楠木大棺内到底藏有什么秘密呢?
 

  当夜12时,专家们怀着异样的心情在县博物馆内开启了楠木大棺。之所以选择午夜时分开棺的原因是,在当时的条件下,担心楠木大棺内的文物遭遇紫外线而彻底毁灭。
 

  厚重的棺盖终于打开了,目瞪口呆之后,专家们却又欣喜若狂起来:一块绢地彩绘星宿图展现在大家面前。这块覆盖在棺内表面的彩绘星宿图,长两米,宽60厘米,南北方向绘着一条弯曲的银河,银河中间和两边绘制着行云和57颗星辰,同一星宿的星辰用直线连接,而且位置相当准确。
 

  小心翼翼中,彩绘星宿图被取下,周迪人说,由于棺壁涂有松香,星宿图的三边被松香粘合在棺壁上,取下来时受损严重。被取下的这幅彩绘星宿图以铅粉着色为主,用墨线勾画星宿和星云的轮廓,银色金属片标志星辰的位置。
 

  星宿图的出土是一个极其重大的发现。周迪人介绍,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的巅峰时期,北宋王朝曾经进行过5次大规模的天文观测,1085年后,苏颂将所测资料绘成星图。1190年,黄裳在宋光宗绍熙元年根据苏颂的星图,再参考其他的资料重绘天文图。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王致远把黄裳的图制成石刻天文图,(现藏苏州博物馆)流传至今。
 

  周氏墓中这幅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入土的彩绘星宿图,用色对比强烈,画面清晰,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星象图珍品。星宿图作为随葬品,在迄今所发现的南宋时期墓葬中及其罕见,这里面是否和马王堆出土的彗星图以及秦皇地陵内可能出现的28星宿图有相似的玄机?
#p#副标题#e#

  古尸不朽令人费解
 

  取下彩绘星宿图后,一具毛发、牙齿和指甲齐全,毛孔清晰可见的女尸显露出来,这一发现,令民族学家、医学家和考古学家惊诧。
 

  周迪人说,启棺时,浸泡在棺液中的女尸仰面直肢,肌肉灰黑,甚至局部肌肉还有弹性,关节稍可活动。奇怪的是,德安地处中亚热带,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加上酸性红壤的作用,女尸保存如此完好实属少有。专家试图解开谜底,认为棺椁周围的石灰和红壤导致土质中和,棺内的棺液为已被中和的自然渗水,而并非是古人注入棺内的防腐液。棺内放有5厘米厚用于防腐的灯心草、石灰和水银等。另外,木棺各面均为10厘米的单块整板构成,转角接合处用榫卯结合,生漆勾缝,棺内四壁涂抹松香,棺口与棺盖用子母槽衔接,外用木榫契合,拿萱麻紧贴棺木外壁,罩生漆封油灰,然后多层髹涂,再上朱漆,可谓密不透风,造成缺氧环境,防止尸体腐败。
 

  在女尸的口中,专家们也发现了防止尸体腐败的水银。
 

  保存完好密不透风的楠木大棺和水银、石灰等防腐材料是保证女尸700年不化的条件,但有一点,令专家们难以置信: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吴畴为妻子周氏所写的墓志铭上说,周氏是咸淳甲戌四月病死在江州(今九江)廨院(官署),年终时35岁,但周氏下葬到德安时已是九月,古时,江州至桃源山可谓路途不近,且尸体是经过梅雨和三伏后才下葬,如若没有经过特殊的人为处理,当时就会导致腐败。可是,这具女尸不但在死亡至下葬的5个月内保存极好,而且至今不腐着实令人费解。
 

  盛装再现的南宋丝国
 

  棺椁出土时,女尸穿戴整齐,上身黄褐色罗袍,下身黄褐色罗裤,胸前围一件金褐色素罗佩绶(类似今日的胸罩),两端各系鎏金银香熏两件,内系素罗卫生带3条,脚穿素罗袜,外套素罗弓鞋,可谓是盛装出土。
 

  在随葬品登记表中,列出棺内随葬品共有408件,其中成件服饰和丝织品就有329件,其中袍有45件,上衣一件,丝绵袄3件,裤6件,裙15件,整幅丝织品匹料4件……这些大多保存完好,而且质地结实,手感细腻,多是生织匹染的家蚕丝织品。织物品种丰富多彩,有罗、绮、绫、绢、纱和绉纱等。纹饰多是大小提花和折枝花卉,也有少量的印花和彩绘图案。周迪人说,出土的衣衫,多是采用“一剪法”,就是把整幅匹料按照衣衫的长度对折剪裁。在棺内的绉纱单衣上,专家们对南宋时期的制丝织造水平赞叹不已。

 

  周氏墓出土的大袖袍的形制和后妃的礼服相似,是参加隆重仪式时穿的。另一种窄袍是宋代贵妇宴客、外出时的常服,北齐的袄子形制与此相近,是否说明宋代的窄袖袍是由北齐的袄子发展而来?
 

  对于出土的裙子,专家们也有猜想。宋代服制规定,无论男女都必须穿裙。周氏墓出土的裙子都不长,可能是为了展现裙下的“美足”吧。
 

  催妆花髻的假发之谜

 

  周迪人说,启棺时,女尸戴金丝彩冠高髻盘发,上插金钗4支鎏金银钗3支,两鬓和脑后各插两柄木梳。这些发钗首端装饰简单,多为骨朵梅或者菊花,风格清丽,颇具南宋风格,其中三件保持原始形制,都是“丫”形。如果在发钗上装饰可以活动的饰物,就称为“步摇”,得名于先秦的“上有垂珠,步则摇也”。周氏墓出土的步摇在双股金钗上垂有一褐色罗制成的方形香包,外有小珍珠制作的网罩,插于死者头部。
 

  那么,女尸出土时头戴金丝彩冠高髻盘发,又是什么意思呢?
 

  据说宋代,女人崇尚插梳,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一把上好的象牙五色梳竟值白银20万两。《事物原始》中说,“妇人寡发,假人发以为己发,名曰假发”。使用假发的习俗最早出现在先秦,此后一直流传不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也就是说在盛行高髻的古代,女人头发的多少和疏密成了衡量美人的标志。为了使自己的头发达到时尚的高度,古代女子不但束起高髻,还流行“花髻”,不论是宫廷里的贵妇还是民间的女子,都乐而不疲。南宋时期的杭州还有一个惯例,凡民间男女婚嫁,无论男方向女方赠送多少彩礼,少不了的就是花髻,时称“催妆花髻”。

 

  桃枝和最古老的粽子
 

  周氏古墓的挖掘,令专家获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意想不到。墓主的右手持有一根桃枝,桃枝上系着两个粽子。而这两个距今700多年的粽子是当今世界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粽子,桃枝在江西宋墓中的首次发现。
 

  吃粽子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西晋时就有关于粽子的记载,唐玄宗时,有描写粽子店铺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元时期的食谱中也有“艾香粽、糖香粽、糖蜜粽和裹蒸粽”的记载。
 

  专家孙家骅曾经推测,墓主死于四月初十,大殓时是端午前夕,可能是墓主生前爱吃粽子,所以放入棺中享用;或者是粽子来源于楚人悼念屈原,所以本身具有祭奠之意,放入棺中兴许表示哀悼;另外一种想法是,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放入棺中当作礼品。但推测毕竟是推测,真相到底是什么,目前谁也说不清。

 

  那么,墓主周氏手中的桃枝究竟代表何意呢?专家彭明瀚认为,唐宋以来,江西盛行向土地神购买“阴宅”的地券,因此两宋的墓中一般都殉地券,作为冥府公验的凭据,象征神权,在墓中起到镇邪的作用,也是墓主阴宅私有权的保证。但奇怪的是,周氏墓中没有发现一张,那么桃枝是否和地券具有相似的作用呢?
 

  彭明瀚认为,古书上多有记载说,桃木是神木,“百鬼畏之”可以驱鬼避邪,并为巫术利用,被古代中医列入药方说“桃符,(主治)中恶,精魅邪气”。关于桃枝入墓,古籍中也早有记载。按照道家的迷信说法,周氏死后,灵魂到阴间的路上会遇魍魉骚扰,有了桃枝,便可免遭侵扰,平安无事。
 

  桃枝果真是南宋时期江西人的葬俗吗?没有人能找到更多的答案。
#p#副标题#e#

  银粉盒与缠足第一人
 

  在棺液中,专家们取出了随葬的银质镜匣中的银碟、纸刀等梳妆用品,其中的银粉盒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周迪人说,打开银粉盒,里面有白色的南宋白粉,还有丝绵粉扑一个、铜制小勺一只,由于白粉具有非凡的价值,上海一家化妆品公司曾经欲重金购买这700多年前的白粉,却遭到了县博物馆的拒绝。
 

  在西汉的马王堆女尸、以及南北朝和唐朝的女尸中,都是足形原大,没有缠脚裹足的行迹,但出土的明清女尸则无一例外的都是缠足。可是,当专家看到周氏足上长两米,宽10厘米的浅黄色素罗裹着她的小脚上时,无不惊讶,这是中国考古中发现最早的缠足女子!
 

  在宋朝开始,妇女中出现了缠足陋习。缠足的女子所穿的鞋履,一直是以纤小为时尚,俗称“三寸金莲”。这种鞋子的鞋头都很尖,鞋底内凹呈弓形,和六朝和唐代的云头履、笏头鞋产生鲜明的对比,就如辛弃疾在《菩萨蛮》词中说的那样:“淡黄弓样鞋儿小,腰肢只怕风吹倒”。周迪人说,不仅如此,跟出土的明清女尸相比,周氏的独特缠足方式让人大惑不解,因为她的脚拇指既不是朝下也不是朝前,而是人为的上翘,似乎是顺应宋代妇女的“桃脸艳,柳腰纤,窄弓弓半弯罗袜尖”的自我审美观,但这种审美的依据是叛逆,还是其他什么呢?
 

  周氏之死的大胆推测
 

  在墓志铭里,周氏的丈夫新太平洲通判吴畴说,周氏的父亲周应合(今武宁县人)出生显赫的诗书官宦门第。1265年,周应合成为御史,开始宰相贾似道昏庸误国,度宗大怒,把他贬为饶州通判,同时贾似道落井下石又把他放到华州当有职无权的观察使,周应合一气之下辞官隐居故里。1275年,贾似道失势被诛,69岁的周应合被重新重用,可惜他还未赴任就死了。
 

  周氏的丈夫吴畴是德安人,是西汉长沙王吴芮的后人。周氏1240年出生,1257年与吴畴婚配,1274年病死。吴畴在墓志铭里说,周氏生有一男一女。但乾隆版《吴氏宗谱》说,周氏生有两子,这和吴畴所写的墓志铭相矛盾。

 

  吴畴在江州当官,周氏为何死在江州的官署里?专家孙家骅推测,咸淳年间,贾似道被封为太师,专恣日盛。此时,周应合弹劾贾似道被贬为饶州通判,女婿吴畴可能因此受到牵连,在江州的职务很低,所以志文中未提,只说她病死在江州官署。但人们无法弄懂的是,既然吴畴受到牵连,在江州的职务很低,周氏墓却又为何如此奢华呢?
 

  “年轻貌美”的周氏是得了什么病死去的呢?周迪人说,女尸出棺时系有带有血痕的3个卫生带和草纸,另外身边还放置着小捆的草纸,女尸下还垫着14床丝绵被,臀部部位均有血迹,更明显的是,子宫已暴露在体外,这些可以推测出周氏是难产而死。因此吴畴在墓志铭中是故意不提周氏“生子二”。

 

  是妻是妾的身份悬疑
 

  在周氏的随葬品中,女尸下颌处有一弯月形的银下颌托,膝盖上有银护膝,肘部有银护肘,这些都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文物。这些制品的用途让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也足以说明周氏死后是厚葬。但周氏到底是吴畴的原配还是续弦或者是妾?一些专家产生了怀疑。
 

  周迪人、周?、杨明合著的《德安南宋周氏墓》中收录了于少先在《江西文物》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从墓志铭上来看,周氏为吴畴的原配,因为周应合曾经被贬为通判,吴畴也是通判,可谓门当户对。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从《吴氏宗谱》上对吴畴的记载来看,并没有说明这个问题,只是说吴畴的原配是冯氏乙娘,生子有三,后又娶周氏生两子,看样子周氏是续弦,但又不像。

 

  根据吴畴之子的《吴氏宗谱》记载,吴畴生有四子,其中只注明老三是周氏所生。于是于少先提出,周氏不是续弦而是妾。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周氏如果是妾,一门显赫正值官运亨通的周应合又怎会让17岁的女儿给吴畴作妾?因为1257年周氏嫁给吴畴时,正是周应合中进士之后。那么,会不会是周、吴两家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于先少提出,假设周氏是吴畴的妾,又怎么能有安人的皇家封号?在封建社会,女子的封号历来是封妻不封妾,吴畴是通判,主管律法,但墓志铭中明明刻有“有宋安人周氏之墓”八个大字,难道吴畴知法却要犯欺君之罪?于是,于少先猜测,也许是不同版本的《吴氏宗谱》给专家们布了迷局,也可能是冯氏乙娘早亡,吴畴才将周氏扶正后加封安人。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