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秘境探踪 古今在线 古墓丽影

龙虎山:绝壁悬棺 世界之谜

2012-09-14 11:06

摘要:五一长假将至,久居钢筋水泥丛林的你,如果想远离都市喧嚣,洗却心灵的疲惫,不妨去中国道教祖庭,享有中国第一仙山之誉的龙虎山走走。这里不仅可以领略道教文化的博大深邃,还可以欣赏到亿载沧桑造化出的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旷世奇观。尤其是龙虎山下那条不是漓江,

  “五一”长假将至,久居钢筋水泥丛林的你,如果想远离都市喧嚣,洗却心灵的疲惫,不妨去中国道教祖庭,享有“中国第一仙山”之誉的龙虎山走走。这里不仅可以领略道教文化的博大深邃,还可以欣赏到亿载沧桑造化出的“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旷世奇观。尤其是龙虎山下那条“不是漓江,胜似漓江”的泸溪河,碧水似染,犹如一条玉带,逶迤曲折于龙虎山99峰、24岩、108处景点之间。坐上竹筏,在泸溪河上漂流,一篙一处妙境,一篙一个传说,恍若置身仙境。

  令人叹为观止是,当竹筏漂行至仙水岩景区,这里的绝壁之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这些绝壁上的悬棺距今有2600余年,为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所为。这些悬崖绝壁高100多米,重达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办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绝壁崖墓悬疑千古,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如今,龙虎山遍下英雄帖,悬赏40万元,欲揭悬棺之谜——

悬崖岩壁中的棺木

悬棺表演

龙虎山民俗风情

山水龙虎山[page]

  古越崖墓悬疑千古

  “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一曲低缓而沉郁的《越人歌》,唱尽古越风情与神韵。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争雄,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撼然心魄的一幕。

  历史已经封尘,故事依然流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曾经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见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教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龙虎山煌煌荣耀,更加璀璨夺目。

  尤其是随着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谓叹。

  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棺木放入洞内?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千百年来,这些疑问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谜,龙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里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

  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

  重金悬赏求解悬棺之谜

  岁月轻晃,千百年来,尘封在龙虎山洞穴内的悬棺,伫伫静立,守望着沧海变桑田。而生活于此的龙虎山人,祖祖辈辈面临那些高悬在离溪面20到100余米绝壁上的棺木,无法洞悉其中奥秘,只能借以各种神奇传说来诠释着千古之谜。直到1978年,江西省考古部门开始对这些悬挂了千年的古墓进行了发掘清理,才初步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1978年,考古部门请来了身怀攀岩绝技的当地药农,凭借几根绳子荡入洞中,取出一些文物,经专家科学鉴定,确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存。1979年,考古队采用层层搭架的方法第二次发掘清理,共取下棺木39具,人骨架16副,收集到珍贵文物290多件。其中出土的纺织机器件和部分纺织品,改写了中国纺织史,将斜织机和印花织物的历史向前推移了近700年。

  虽然有了实物资料,但是龙虎山崖墓中没有留下任何的文字甚至符号,地方志和史籍均找不到记载,使破解困难重重。为了彻底解开这个世界之谜,1997年6月25日,龙虎山遍下英雄帖,向全世界郑重宣布,有人能解开以下三个谜底的,即:1、棺木如何进洞?2、为何采用崖葬?3、葬者何人。即可获得30万元人民币的巨奖。

  悬赏解悬棺之谜的消息一经发出,海内外解谜者纷至沓来。仅一年时间,就收到海内外猜谜者寄来的信函和文稿近千件,来函作者中有历史学家、教授、有机械师、技术员,以及从事发明创造的人员,其中也不乏有普通公务员、工人、农民等。

  对悬赏的三个主要问题,他们见解不一,归纳起来有三:一、关于棺木进洞方法,有“悬吊法”、“竹木搭架法”、“云梯架岩法”、“架天梯法”、“网绳搭架法”、“栈道法”、“后山挖隧法”、“楼船安放法”等等。二、关于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说”、“尊神事祖说”、“敬先至孝说”、“回归洞穴说”、“保存祖尸说”、“防盗防害说”、“修炼坐化说”等等。三、关于何人享受此葬待遇,认为上至诸王将相、文臣武将,下至部落首领、家庭成员或修道隐士者都有。

  虽然说法很多,但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份比较全面的令人信服的破解答案。2004年7月,龙虎山再次悬赏40万元,求解千古悬棺之谜。直到如今,虽然许多中外学者为了解开“中国悬棺葬之谜”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但至今还是没有一份令人信服的答案。

  “由于悬棺葬俗是世界上最为神秘的葬法之一,它跨越的时空又很长,因而它需要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科技史学等诸多学科的通力协作,或许才能解开龙虎山千古悬棺之谜,目前破解还为时尚早。”参与龙虎山崖墓考古的一位专家遗憾地表示。

  洞天福地造化世界一绝

  悬棺之谜未解,龙虎山崖墓群的历史考古价值已被世人所识,并成为华夏之最,世界一绝,堪称天然考古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教授认为,我国的悬棺葬历史从春秋战国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包括龙虎山在内的武夷山山脉地区的古悬棺是我国乃至世界古悬棺的发源地。可以论证,东南亚乃至大洋洲的崖墓,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洞天福地的龙虎山崖墓文化的直接影响。

  刘庆柱教授认为,龙虎山崖墓之所以这么集中,主要是得益于历经千年风雨侵蚀或软岩层风化剥落和崩坍形成的顺层凹槽、凹穴、洞穴等奇险多姿的丹霞地貌,较多且集中的洞穴为悬棺葬提供了天然条件。专家们认为,古越族人行悬棺葬的思想根源,主要是来源于古代仙家思想,他们信奉把死者送入天堂,带有神学宗教色彩。而道教是到东汉时期才发展成中国汉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思想认为人可以通过修炼从而创造法术和神道而成仙,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对挖掘龙虎山崖墓文化很有意义。

  悬棺表演再现古越文明

  尽管龙虎山悬棺至今未解,但是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秘绝壁悬棺的脚步,1989年,上海同济大学古代机械研究专家陆敬严教授,研制出仿古吊装法,把重达二百公斤的棺木提升至洞口,由吊装人拉进洞中安放。

  陆敬严教授的这种仿古吊装法升置棺木的过程,如今已经在龙虎山展现,并成为龙虎山一个固定表演节目,这个节目就设置在仙水岩悬棺比较集中的飞云阁。每每表演前,总有悠缓沉郁的旋律在泸溪河飘散开来,人们似乎在那一刻,体味了古越人生死的心慧。

  举目望去,但见半空中正有悬棺表演。表演者自峰顶轻轻腾空跳起,沿着垂直悬挂到江面的绳子攀缘而下,灵活的身躯在空中表演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高难度动作。一会儿似狼奔豹突,一个倒栽葱滑下三、四米;一会儿如春燕展翅,矫健的身形横挂在绳索上;一会儿如猿猴攀缘,手展彩绸当空舞。

  当他们下滑到接近峭壁中间的岩洞时,只见他们剧烈地摇晃绳索,借着惯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窜入洞中。然后是地面上的楠木悬棺缓缓升空,上升到接近洞口时,岩洞里的人用短索牵引,地面的人则大幅度地摇晃绳索,借着悬棺在半空中左右晃荡的惯性,找准时机,上下合力把悬棺送入洞中。

  仿古吊装法的表演虽然精彩,但不少学者认为“千古悬棺之谜并未完全解开,仅仅从棺木升置问题上说,仿古吊装法只能是棺木进洞其中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必须要有掌握传统技艺的人先攀援到后山顶,而有些后山,至今人也无法攀上去。

  一个个谜团显得那样神秘玄幻,古往今来多少圣贤为之皓首穷经,却也不能解开个中奥秘。那么,还是让我们把思绪转回到泸溪河上,洗耳聆听那一首首旋律悠扬不羁的古越曲吧,唢呐声声里我们不仅听懂了古越人悠远执着的呼唤,那些千古之谜,那些生生不息的智慧,也仿佛在乐曲声中穿越时空,涤荡我们的心灵……

  ■本报记者毛江凡、洪怀峰、实习生叶民强/文 夏程琳/图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